facebook
回頁首
跳到主要內容區
首頁 > 資訊公開 > 政風園地 > 安全與機密維護宣導 > 宣導 > 認知作戰的理論與應對之道
認知作戰的理論與應對之道
本文摘錄自:清流雙月刊112年5月號(No.45)  作者: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公共事務與公民教育學系副教授 ─ 劉兆隆

壹、假訊息的類型與傳播方式
一、學者 Allcott 與 Gentzkow 分析認知作戰的假新聞內容,可分為六個等級:(一)非故意的錯誤報導;(二)非源自新聞報導的謠言;(三)民眾特 別相信某事為真的陰謀論;(四)被當成事 實的諷刺文;(五)政治人物製造的錯誤陳述;(六)報導有誤導傾向,但事實未必全部為假。
二、從國內層面來看,政治人物或特定人 士散布假新聞,主要是為了宣傳、邀功、 轉移注意力以逃避更重要的問題等。散布的方式,除了透過傳統媒體之外,也會在 社群媒體大量製造假帳號,大量寄送不實 資訊,並藉由假帳號間的相互轉傳,增加 按讚與分享的次數以營造網路聲量,讓資 訊本身看起來很受重視,甚至很有公信力。

貳、假訊息的特色
一、如果散布假訊息要達到有效與影響 力,就必須提高點閱率,引起閱讀者的注 意,所以在標題的用詞上,通常會比正常 的訊息來的聳動與誇張,利用釣魚式標題, 來吸引讀者興趣,這類假訊息寫作風格和 內容可作為辨識方法之一。
二、某些假訊息在用字遣 詞上會挑選較偏激詞彙,甚至人身攻擊的 詞彙,例如「狼狽為奸」、「厚顏無恥」、 「殘暴」、「怒斥」、「怒罵」、「胡搞」、「無賴」等,都帶有負面的情緒用語。
三、特別是當訊息是以「小道消息」、「口耳相傳」的形式在聊天群組、社交媒體等 特定政治立場的選民中出現時,聽過愈多次愈容易相信、被激起的負面情緒愈強愈 容易相信。

參、面對認知作戰最重要的手段就是事實查核
臺灣在假新聞查核相對落後的大環境 下,針對公眾進行的資訊識讀教育也顯得格外重要,這部分目前也是大型社群平臺可以再為假新聞防制做出的貢獻。重懲之下是否對言論自由產生寒蟬效應,則是政府務須三思之處。

全文可至法務部調查局/清流雙月刊觀看:
https://www.mjib.gov.tw/eBooks/eBooks_Detail?CID=3&BookID=2140
最後更新日期112-09-22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