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回頁首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韌性社區簡介

韌性社區名單查詢
前言
推動目的
推動目標
未來推動工作

韌性社區認證標章審查處理作業行政程序
內政部、民間防災審查輔導機構及培訓機構間的防災業務關係
 
近年來「韌性城市」的概念萌芽,韌性城市指的是在社會、經濟、技術體系及基礎建設等層面必須能夠抵抗未來衝擊及壓力,以維持相同功能、結構、系統與身分。一個健全的韌性城市必須擁有「低脆弱度」「高回復力」。低脆弱度乃是指較不易因衝擊而受害,高回復力指的是受到衝擊後可以迅速恢復,綜合來說,韌性城市乃是對於衝擊(也包括災害)有較高的承受能力,且在受到衝擊後,能較快從中復原。將韌性城市的概念結合至村里和社區的防災工作,藉此來推動韌性社區。
與韌性城市相同概念,韌性社區中乃是指社區具有災害容受力,對於災害能夠快速反應及回復,除了社區環境較能夠承受災害衝擊外,也強調能快速反應並自災害中復原。韌性社區強調的是與風險共存,災害的風險不可能完全避免,社區仍可能受到災害的衝擊,但是藉由韌性社區的推動,可以降低災害的衝擊,並能夠較迅速從衝擊中復原。
 
近幾年,且災害的規模與複雜性增加,政府部門因此投入更多資源在防救災工作的推動上,透過計畫逐步提升直轄市、縣(市)與鄉(鎮、市、區)防災能量和資源,經過數年來的努力,政府部門在災害管理各階段的工作已建立起機制,且有能力因應一定規模的災害。然而,檢視目前村里和社區在防災工作推動及對於災害的耐受力較為不足,在面對災害時可能無法有效因應;在災後復原上,也需要更長的時間。
 
(一)提升社區民眾對災害的危機意識
(二)凝聚社區向心力,鼓勵民眾參與防災工作,培養其自助、互助的能力,並期望串連鄰近單位,如學校、志工團體、長期照顧機構,乃至企業等來共同參與
(三)找出並評估社區潛在的災害風險,依照社區資源與能力來排定改善順序,而後加以落實,藉此強化社區韌性。
(四)藉由韌性社區推動,促使鄉(鎮、市、區)建立起社區防災工作的推動機制,希冀未來公所能夠自立推動
(五)於外部資源減少後,韌性社區仍可持續自主運作
 
內政部將於108年至111年,於「災害防救深耕第3期計畫」,分2期,每期2年,補助全國各縣市完成推動126處韌性社區

​      災害管理
           「災害防救深耕第3期計畫」推動韌性社區工作期程

災害管理
         「災害防救深耕第3期計畫」各縣市每期參與推動韌性社區數量
 
除了在「災害防救深耕第3期計畫」中補助推動外,內政部也會建立「韌性社區認證標章」,提供其他已推動過防災工作的社區,能來申請韌性社區參與標章,成為韌性社區的一份子!
 
  • 參考《韌性社區標章申請作業要點》所定義之韌性社區,即「能持續推動社區災害防救工作,具備災害容受力,災後復原能力較佳之社區。」為強化社區之自我防救災能量,內政部鼓勵直轄市、縣(市)政府協助社區申請韌性社區標章。韌性社區參與標章分為一星、二星及三星標章,申請時所應具備的基本資格如下:
  1. 應劃定其範圍。
  2. 執行社區之災害防救工作以地震作為基本災害類型,並增列在地性災害種類。
  3. 應於申請日期前二年內均有持續執行社區內災害防救工作、符合標章申請之工作項目,並提出佐證資料[表7]。
  4. 應配合內政部辦理韌性社區實地訪視作業。
  5. 社區應至少有二名實際居住於該社區人員依「防災士培訓及認證管理要點」參加培訓,取得防災士資格。
  • 申請條件如下:
  1. 以縣市政府為單位提報,不接受各別社區申請。
  2. 提出韌性社區標章申請表及佐證資料並將申請認證費用匯款完畢即為完成申請。
  3. 認證費用為9,000元。
  • 認證費用匯款帳戶資料如下:
  1. 戶名:社團法人臺灣防災教育訓練學會
  2. 帳號:華南銀行台大分行 154-10-000910-5
  • 直轄市、縣(市)政府得經社區提出需求或主動輔導社區,向輔導機構申請標章。直轄市、縣(市)政府除需提報社區清冊,並應檢附、上傳與確認韌性社區標章申請表的佐證資料,經輔導機構審查符合並經內政部認可者則發給標章。申請程序概要請見[表8]。


災害管理
  災害管理